2)第八十三集:生产线_目标瓦良格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-15的飞机,也算是个奇迹了。”

  俄罗斯人就是这样,可以用都不怎么样的部件,攒出一个还不错的成品。相比之下,法国人、日本人的系统集成能力就要差得远了。

  总装车间里面只有两架苏-27,谢部长问了谢尔盖,他说那本来是俄罗斯空军订的,现在没钱要,停在那里。

  “就这么放着吗?不卖啦?”

  共青城飞机制造联合体的人说:“越南人跟我们接触过,想要,不过得按他们的要求改一改,现在还在商量。”

  朱部长问联合体的技术人员:“你们建苏-27的生产线花了多长时间?”

  “很久!”技术人员说,“我们1976年就开始准备了,由于当时我们主要产品是苏-17,它和苏-27在结构和工艺方面的差异太大了,加上苏-27的研制时间本来就长,我们直到1982年才算完成结构加强型的苏-27批量装配准备工作,84年工艺定型,第二年苏-27开始大批量装备的。米格-29可是1983年就服役了,我们晚了两年!”

  龙镇海一算,差不多6年,时间真长。

  “那总共几架飞机打通整个生产线的?”朱部长接着问。

  “14架,就是从t-10-14一直到t-10-27。”

  朱部长转身就对谢部长说,“14架太多,我们一定要控制数量。”谢部长点点头,“嗯,我们争取15架以内打通生产线。”

  参观完总装线以后,一行人又到了雷达和发动机部件仓库。苏-27的雷达是n-001型,仓库里大概摆放了5台。龙镇海本来就是雷达专业的,就好奇的走上前看了看,然后问技术人员:“这雷达看着挺大,探测距离是多少?”

  “最大探测距离120公里。”对方回答。

  “那多重呢?”

  “500公斤。”

  “这么重?!”龙镇海是舰艇雷达的专家,在他映像里,舰艇雷达可以这么重,飞机的能这么重,那还能飞吗?

  朱部长小声对他说:“美国人f-15的雷达只有150公斤,探测距离也差不多。苏联人的东西就是这样。这雷达用的是倒置卡塞天线,不是现在主流的平板缝隙天线,系统集成度也不行,不过总体性能还行。”

  单论零部件水平,前苏联,直至今天的俄罗斯,是没法和美国比的。不光雷达,苏-27的发动机al-31,总寿命只有600小时,300小时就要首次翻修。而美国人的f-100,也就是f-15的发动机,寿命大概有2000小时。指标几乎不是一个量级的。

  对此,俄国人的解释是,“打仗的时候,一架飞机很少能生存50小时以上,所以寿命做那么长有什么用呢?”

  这话看似有道理,可是和平时期,飞机总要训练,总不能训练个600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ed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